常梦关爱中心是我从2007年开始一直在做的公益项目。从最初的小食堂,到未建成的康复室设计,,再到现在进行中的儿童画廊,以及中心的整体规划。我们都是本着用最朴素的建筑观点和建造手段,来给这个机构里的儿童营造新的生活场所,改善生活品质。小食堂于2008年建成,造价只有2 万 ( 捐款来自北京的一个荷兰人社群 ),当然这么低的造价也受益于一些厂家捐助的材料和设备。5年后,儿童画廊的造价估计需要40万,目前还在筹措中(原来承诺的捐助后来又不能兑现)。关爱中心作为民办机构其善款来源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中心的建设必然是由点到面渐进式的改良,而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推倒重来。所以我们在这里做的每个小建筑,都是对局部环境的改善,而希望在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形成整体的改善。
小食堂西立面
小食堂这个小建筑非常朴素,我们对窗洞细节的处理借鉴了柯布西耶在拉托雷特修道院设计里提出的原则,通风扇是通风扇,,玻璃窗是玻璃窗,一个物体只承载一个功能,而具有更本质的意义,因而也更有力量。例如小食堂直接嵌入洞口的玻璃从内部看不到边框或窗户分格,因而使洞口还原为纯粹的洞口而更具有空间的意义,这种对窗洞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在斯格尔德·卢弗伦斯 (Sigurd Lewerentz) 的圣马可教堂 (Church of St. Mark) 里以及约翰·伍 重 (Joern Utzon) 在马约卡岛 (Majorca) 的自宅里看到,一个难以觉察的细微处理却赋予空间以力量。这一对建筑元素的本原意义的思考让我后来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让窗户成为窗户,让光线成为光线,其实就是让建筑里的要素都能直指其本源的意思。
或许正是项目功能的朴素性以及低造价的限制促使我更多思考上述这样的基本问题,最终造就了这种平凡的小建筑。平凡也是一种态度,平凡意味着建筑回到一种更初始的状态,也就是为生活提供场所的状态。正如历史当中无数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建筑基于生活本身的需要,以一种基于常识的感知做出的结果,反而具有自然朴素之美和合理有效之用,这恰是建筑作为场所的本质意义。这样的建筑正是因为没有偏离其本原,而更直指人心,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个项目带给我的启示就是:以一种平常心做建筑,反而造就更能打动人的力量。这也是在一个意义和符号被过度制造的时代,建筑仍然可以秉持的一种态度。
小食堂
常梦关爱中心位于北京郊区的内军庄村,由公益人士常梦女士创办,是一所托养了十余 名肢体残疾儿童、智障儿童和孤儿的民间公益机构,2006年底旧食堂因漏水成为危房被拆除,在捐助者的筹资帮助下,中心准备建设一个新食堂。2007年初,捐助人请的项目经理Emilie Lu找到我问能不能无偿做一下小食堂的设计,他们原来有一个方案,但不是很满意。得知常梦中心是一个公益机构,我答应了她的邀请。
2007年2月14日,我和Emilie以及捐资的贾乐松、Rini、Andrea等人一同到常梦关 爱中心考察现状。旧食堂所在的是一间坐北朝南的普通砖瓦房,漏水、局部地基下沉,房子已不能再用。与常梦以及她先生老黄交流了一下,初步了解了他们对使用的需求。设计的限制条件是总造价预算不能超过20万元,Rini代表的材料厂家 Maxit可以提供墙体材料和地面材料。
设计之初,首先想的一个问题:这个建筑应当是非常朴素的,因为预算很有限。然而,正因为这个限制条件,这个建筑将是一次机会:一个回归建筑自身的机会。它应当摒弃一切想要附加在建筑上的任何矫情、主观的东西,剥去无谓的形式感和装饰,直指建筑的本质,还原它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说,建筑就是建筑,它不是其他事物的载体,建筑应当还原它自身。
1. 空间
原来的房子全是南北向的中间一条路,院子都是东西长,平行而单调,也缺少一个有凝聚力的室外空间。因此第一个想法,是将新建筑转 90度。变成东西向,这样在中间就形成一个较大的具有围合感的庭院,可以成为孩子们室外活动的主要空间。
建筑转过来以后,主要面向西(有点像四合院的东厢房),考虑到西晒会比较热,在建筑前面做了一个廊子空间,可以遮阳,又能在雨雪天可以从北侧的宿舍方便地到达食堂。这个面向庭院的廊子成为一个看向中间院子的过渡空间。我们将廊子内的建筑地面抬起30cm,设想孩子们可以坐在这儿观看庭院里其他人的活动,希望这样能增加院子的吸引力。后来由于地面由南到北有坡,到北侧高差已经不大,所以改成了坐在柱子间的三条木头长凳上。这样既可以对着院子,又可以对着廊子,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
开始设想这个向西的廊子将成为一个光廊,下午的阳光洒进来,带来一种宁静感,就如爱德华·霍普 (Edward Hopper)的画。建成的结果实现了这一想法。不同时刻的光影给这个空间带来非常丰富的表情。
左:爱德华·霍普,《海边的房间》(Rooms by the Sea) 右:工作模型,廊子
建筑内部的主要空间以一个可以 20个人的长餐桌为核心,成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孩子们可以在此用餐或学习游戏。这是希望关爱中心的每个人在就餐或活动时能围坐在一起,这样可以增加关爱中心像家庭一样的团结和凝聚力。
主空间的另一侧并没有紧贴围墙,那样建筑会变成单向的空间,且通风不好。这里我们借鉴了园林中窗户邻虚的概念,在后面插入了两个小的庭院,将室外景色引入建筑内部使室内空间更富有生机。这样从主空间一进来看到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片绿色。小庭院之间则形成了两个小餐室与主空间相连,小餐室提供了一个小范围独立活动的区域,关上推拉门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在里面既有阳光,也能看到小庭院里的风景。这样空间的层次感觉就丰富了很多。
2. 形式与建造
在确定了基本的空间格局后,紧接着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建筑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建筑语言?怎么开窗?屋顶应该采用什么形式?用什么材料?经过思考,我想既然这个建筑的初衷是朴素的,它的形式就应该由最基本的因素来决定:雨水、光、空气、视线等。因循 这一逻辑,形式自己浮出了水面。
主体采用坡屋顶,用最自然的方式排水,檐廊和小餐厅处坡屋顶角度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排雨,不设檐沟采用自由排水,这样可以使雨水远离墙体,有点像传统建筑屋面的举折。主空间正中在屋顶开了一道长6m的天窗,让自然光正好关照位于中心的长餐桌。在建筑西侧 面向中间院子的墙上开了6m长,700mm高的水平条窗,它的位置正好在人眼的高度,是为了室内、廊子和院子之间的视线交流。主空间的东侧面向小庭院的墙上开了2.2m长的条窗,这样能看到小院里的竹子。
由于预算非常有限,设计必须采用最经济的和易操作的方式来建造:我们将这些水平条窗设计成固定的,中空玻璃直接固定于墙体中,省去了隔热的窗框,窗户因而只对应于视线的要求,它成了一个看风景的洞口,而在每个空间的角部设置的可开启木窗则用于通风的功能,这使得建筑里的每个元素都还原为其最单纯和基本的意义,这个启发来自于柯布的拉托雷特修道院,一个物体只有一个功能。
左:建造过程,长条窗和可开启木窗的窗洞 右:草图
建筑的主体结构最开始设计采用的是钢框架梁柱结构,后来由于预算紧张,改成了砖墙承重、屋面采用三角形轻型钢屋架,这使得开始设计时希望的室内空间完全由面构成一种纯净和抽象的效果打了折扣,但后来将钢屋架刷白后,略带工业色彩的屋架在高5m的主空间中并没有显得唐突,反而显得很真实。
建筑的外墙直接采用了捐助厂家Maxit提供的EIFS系统,这种朴素的墙面挺适合关爱中心宁静、缓慢的氛围。地面也是Maxit提供的水泥自流平。屋顶采用了波纹镀锌钢的金属屋面,这种材料中性而含蓄,下雨的时候发出一种幽暗的光泽,它赋予小食堂崭新的特征,并且与原来的乡村建筑环境形成一种对话。
主空间里的长桌子开始设计时长达7.2m,目的是想让它成为空间中不可分的成分,内部钢框架支撑,外部MDF板喷白,后来考虑到空间多用,将它分成了两个3.6m长的桌子。
远瞻照明为这个项目提供了无偿的照明设计,并帮助找到了灯具赞助商:赛恩公司。照明的想法是为营造相对自然的气氛而采用局部点光源的照明方式,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略带舞台灯光色彩的照明在夜晚加强了关爱中心温暖的生活氛围。
工程进行到后期时,实际造价早已超过了开始的20万预算,荷兰俱乐部又筹集了5 万,捐助商提供了设备:TOTO 捐助了洁具,比利时Sancon公司提供了专业厨具。施工经理王健自己也垫付了2万元。
在来自各方捐助者的支持下,新食堂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建造才得以实现。这其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包括北侧原有部分校舍在雨季中突然的屋面垮塌和在修复过程中常梦的先生老黄因劳累突然的去世,而工程也因为拮据的预算屡次陷入停顿和遇到施工质量粗糙需要返工的问题。然而通过所有参与者的努力,这个小建筑在2008年6月终于实现了。每个阳光的下午,它安静地沐浴在光线中,用丰富的光影变化表达着它的感情,诉说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回过头来再看小食堂的设计和建造历程,我发现正是这样一个处于边缘状态而又没有太多利益诉求的项目使得我们有机会更接近建筑的实质,也许这也是它最打动人的地方,它摆脱了建筑往往成为一种欲望符号或媒介的宿命,回到建筑自己,回到起点,变得安静而诗意。